
马来西亚政府拟推出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,引发全国舆论热议。首相安华指出,此政策属校园安全计划的一部分,旨在遏制霸凌、网络沉迷与纪律问题。与此同时,政府也讨论提升社交媒体使用年龄、落实实名验证机制,并成立特别委员会检讨校园安全。以下为这项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的最新进展与多方反应摘要。


安华宣布三项措施:校园安全与学生行为规范全面升级
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宣布,内阁讨论通过三项校园安全对策,首项即是禁止16岁及以下学生使用智能手机。此举旨在遏制校园霸凌、网络成瘾与纪律失控问题,同时配合昌明理念(Madani Values),强化学生品格教育。
另外两项措施包括强化校园监控与优化课程内容。安华指出,教育部长法丽娜将在近期公布更详细执行计划,强调“不能草率行事,但必须尽快行动”。


张念群谈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:并非特效药而是起点
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形容,这项禁令“不是特效药”,仅靠行政命令难以根除校园问题。她认为,安全与教育议题必须由政府、学校与家长共同承担。
她指出,孩子过早接触电子设备导致“现实与虚拟失衡”,而政策目标应在重建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责任。她补充说,通讯部正与社交媒体平台研究实名验证系统,可能透过MyKad、护照或MyDigital ID验证使用者身份。


青运观点延伸:禁令执行难度与校园心理辅导双重挑战
马来西亚青年运动(青运)认为,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政策在执行层面将面临挑战。家长与学校难以全面监督学生行为,且禁令可能削弱数位素养,影响学习与沟通。
青运主张政府优先推动校园硬件安全,包括安装闭路电视与紧急求救按钮,并完善心理辅导系统。他们支持社交媒体实名制,但强调资料隐私需获得保障,防止滥用或外泄。


专家评析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:教育与监管并行才有效
心理学家林勇勇指出,禁止手机只能短期抑制问题,却难以解决根源。他认为,在双薪家庭结构中,学生需要手机与父母保持联系,全面禁用或造成沟通空白。
他建议政府强化心理教育与家庭辅导体系,帮助学生建立健康使用手机的观念。专家普遍认为,若无完善配套,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可能流于象征性措施,难以持久。
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,也暴露出科技使用与校园安全的长期矛盾。随着教育部研拟细则,社会期待政府在政策与执行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。